我們日常生活會用豉油點餸,吃麵包意大利粉,大家又是否知道這些食物背後需要多少時間種植和生產? 食物由生產到我們的餐桌,其生命旅程並不簡單。香港縱是美食天堂,但數據顯示每天食物浪費的數量驚人,對環境帶來極大負擔。關注環境保護的「慈濟環保願行館」,聯同樂餉社推出為期三個月的《樂餉.惜食》展覽,透過互動展品及一系列的工作坊,鼓勵公眾從心出發,認識及反思人與食物的關係,以惜食為起點,選擇更可持續發展及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態度。

橙皮吊飾
展場一個角落懸掛著數百條風乾橙香片,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天幕,歡迎參觀者打卡留念。

香港每天浪費超過3,400噸食物,相等於每分鐘便有一輛雙層巴士重量的食物被倒進堆填區。而每天浪費食物的數量足夠提供800萬餐膳食。更諷刺的是香港有約五分一人仍生活在貧窮線下,三餐不繼。公眾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動減少食物浪費,應對環境挑戰同時關顧社區食物不安全的問題。 用來調味或在餐桌上使用的豉油毫不起眼,但在發酵及生曬成豉油前,單是種植黃豆已需至少超過4個月的時間。製作日常食用麵包麵條的小麥,則需耗上半年時間生長。而碟邊菜常客-花生,竟需時5個月生長。由種子到成品,食物實在得來不易。

黃豆生長過程
豉油毫不起眼,但由黃豆發酵及曬乾成豉油前,種植黃豆就得花上至少超過4個月時間。

負責策展活動的藝術家馮瑞琴觀察到日常生活裡,白飯、伴碟小菜、醬油等等平凡的食物,都是剩食堆中常客。她特意在數百呎的小小展覽廳擺出「五道菜」,涵蓋食物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及地球友善消費等主題,透過互動藝術裝置、影像和不同教材,「參加者可透過藝術反思我們對食物的初心,是需要還是想要,細味平凡食物中的不平凡。」 例如她把由小麥到麵條的製造過程拆解成多個部份,由種子、種子發芽、營養生長期、成熟期、麥麩到麵條麵包,遂一分解到參觀者面前,讓公眾更了解食物的由來。

會場中間又設置兩米高的罐頭城堡,中空位置讓參觀者親身進入觀察並反思自己囤積食物是基於實際需要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展場中的一角,垂吊了數百條以乾橘構成的天幕,不僅為參觀者提供了色香味俱全的打卡熱點,更讓他們在沁沁果香之中探討剩食的出路。除了香港的剩食現象,展覽最後部分還設了一個互動裝置,讓觀眾在六米寬的地圖上認識60多個國家的主要食物生產、本地及出口供應量、以及年度浪費食物數字。

主辦展覽的慈濟環保願行館期望大家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把香港這個繁忙的城市及其急促的節奏中沉澱下來,思考食物的價值,從而珍惜和反思日常生活中飲食習慣和態度,能否做得更好,推動行為改變,從源頭減廢。 活動設置導賞和工作坊,歡迎學校及團體預約報名參觀。另外慈濟環保願行館地下亦設有關氣候變化的常設展覽,分享人類與天然災害的關係、以及與地球共生共融的方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8月31日
地點︰大圍車公廟路5號 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午休時間:下午12時30分至1時30分 星期二及公眾假期休館

按此了解更多

 

罐頭雕塑

加入我們的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