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大環境
本頁: 食物的環球景況 I 香港的食物 I 世界糧食日 I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I 樂餉社
談談食物
全球生產的食物足以養活所有人,但仍有近10億人長期營養不良。 其中一個問題是全球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糧食在生產到消費過程中遭到損失或浪費,而這足以養活30億人。如果全球能拯救當中的25%,就可養活世界各地8.7億人口。
%
被送往堆填區的垃圾是剩餘食物。
%
香港人口活在貧窮線下。
噸食物每月由樂餉社所拯救。
2個問題 1個解決方案
食物浪費是地球上飢餓的根源之一,與貧窮、衝突和資源不足並列。各種形式的飢餓正是人類面對最大的健康風險,這是全球需要解決的問題。對香港人來說,起點就在這裡,在自己的地區和鄰里。
知識就是力量,能改變我們以及身邊的人的行為。我們對問題了解越多,就越有能力解決它。讓我們齊心合力停止將食物送往堆填區,而是供給他人食用。
背景資料
食物的環球景況
從現在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由77億增加到97億。
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洲,擁有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
預計非洲會經歷快速的人口增長, 到2050年人口將會增加一倍。
預計歐洲人口到2050年僅增加2%。
到2050年,全球需要多生產70%糧食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
農業發展造成全球70%的森林被砍伐。
香港的食物
香港 95%以上的食物都是進口的。
按價值計算,美國、中國和巴西是三大供應者。
香港約有2,200間食品店和16,000間餐廳。
每300人就有一間餐飲店,這比率是全球最高之一。
野村證券在2019年發表的“糧食脆弱性指數”將香港列為全球第42位最脆弱的地方,與孟加拉、敘利亞和蘇丹等發展中國家相差不遠。
六十六年前,香港約三分二的食用蔬菜是本地生產的。今天,該生產率僅約1.6%。
世界糧食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發表可持續發展目標(SDG),針對全球面對的挑戰,列出共17個目標。
SDG建基於2000年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 (MDG),旨在推動實現所有國家同意的目標。
MDG和SDG有一些主要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具體和可量度的。這17個目標都有在未來15年內要實現的具體指標。每一個都清晰、簡潔、可量度和有時限。
然而,MDG有一些根本的差異。MDG實際上是關於政府和救援界別能做什麼,SDG卻涉及社會各界別,包括非政府界別,是廣泛的。
17個SDG互相關連並公認沒有任何一個界別可以獨自解決這全球性的問題。關鍵在於協作和建立夥伴關係,需要協調和結合政府、民間和企業的力量。